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史知识

冯白驹简介

时间:2012-06-29 来源: 作者:

              

  冯白驹(1903-1973)海南省琼山市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别名裕球、继周。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二师师长,广东省人民抗日纵队琼崖独立总队总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暨43军政治委员,中共海南区委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行署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浙江省副省长等职。

  冯白驹从小勤奋读书,胸怀豁达,追求进步。

  1916年在云龙高等小学读书期间,就与进步同学组织同志互助社。

  1919年就读琼山中学,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该校学生运动的骨干。

  1925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预科,常与在沪琼籍进步同学往来,阅读革命书刊。

  1926年初,离沪回琼,经同学李爱春介绍,任海口市郊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

  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转入农村斗争,奉命组建中共琼山县委员会,任书记。建立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创建琼山县讨逆革命军

  1927年7月,任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六路军党代表,1927年9月率部参加全琼武装总暴动。后任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候补委员

  1929年初,受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委派组建中共澄迈县委员会,任县委书记

  1940年9月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兼独立总队总队长和政治委员。1941年2月任中共琼崖军事委员会主席

  1944年秋任琼崖人民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琼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共琼崖区委书记、琼崖临时人民政府主席、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领导海南军民坚持革命战争23年红旗不倒,被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海南区委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行署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浙江省副省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3年7月19日在北京市逝世。

  1983年中共中央作出平反决定,恢复名誉。

  著有《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在海南岛上》、《红旗不倒》等。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冯白驹长期担任琼崖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创立了琼崖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关于海南战役的指示中说:“海南岛与金门岛不同的地方,一是冯白驹的配合,二是敌军战斗力较差。”周恩来称誉冯白驹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12月琼崖工农红军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他任队长。他为培育这支抗日武装呕心沥血,亲自给战士们上政治课,讲授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红军的优良传统作风,同战士们一起进行军事技术、战术训练,使这支武装的军政素 质和作战能力不断提高,成了冲杀在海南人民抗战最前线的一面红旗。

  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岛,他在琼山县潭口指挥了阻击日军的战斗,打响了琼崖抗战的第一枪。不久部队扩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任总队长。率部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取得了琼山罗刘桥、罗板铺伏击战,海口长林桥袭击战,那大围攻战等战斗的胜利,先后开辟琼文、美合、白沙等根据地,并挫败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蚕食。

  1929年2月和7月,设在海口市的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机关二次遭破坏,特别委员会领导人被捕牺牲。危急时刻冯白驹挺身而出,建议召开各县代表联席会议,重建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领导机关。1929年8月,各县代表联席会议在定安县内洞山召开(史称“内洞山会议”),成立中共琼崖临时特别委员会(1929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任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并受重病在身的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书记王文明委托主持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工作。1930年1月,王文明病逝后,接任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书记。1940年2月冯白驹先后前往香港上海,向中共广东省委员会和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受李立三、周恩来接见。1930年4月,在母瑞山主持召开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传达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员会的指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扩大农村根据地、发展党组织、扩建红军等项决议。1930年8月,成立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1932年,琼崖红军反“围剿”失败,革命转入低潮,他带领党政机关及警卫连共100多人,在母瑞山坚持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保存了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领导核心,支撑着琼崖革命红旗。1933年4月,带领幸存的25人突围返回琼山县革命老区。在群众的积极帮助下,仅三四个月时间,琼山县就有9个乡的党组织恢复起来,武装斗争的烈火也燃烧起来。冯白驹常以此教育干部战士:琼文地区没有大山,但有革命群众,我们才能牢牢地扎下根来。这就叫“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中共琼崖基层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重建红军游击队。 1936年5月,在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上,再次当选为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书记,并成立琼崖红军游击队司令部,开创革命新局面。1937年七七事变后,执行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代表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致函中国国民党琼崖当局,建议停止内战,团结抗日。1936年同年10月,与夫人曾惠予一起在塔市乡演村被国民党琼崖当局抓捕。经周恩来等向国民党提出交涉,1936年12月释放出狱,任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8年1月与国民党琼崖当局谈判,1938年10月达成合作协议,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1938年12月5日,琼崖红军游击队在琼山县云龙乡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史称“云龙改编”),任独立队队长。1939年2月10日,日本军队从天尾港登陆占领海口后,向清澜、嘉积进犯。命令独立队第一中队在南渡江潭口渡口阻击日本军队,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抗日武装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 1938年3月独立队扩编为独立总队,任总队长。1940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复任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书记,并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创建美合山区抗日根据地,创办琼崖抗日公学,兼任校长。1941年2月,兼任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1941年11月成立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当选为主席。1942年到1943年,在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残酷的“蚕食”、“扫荡”,在与中央中断电讯联系的情况下,创造性制定了“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作战方针。率领独立总队粉碎了日伪军“蚕食”、“扫荡”,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4年秋,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改为琼崖抗日独立纵队,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年挥师挺进白沙,创建白沙抗日根据地,迎来了琼崖抗日战争的胜利。1946年1月,在白沙县牙叉主持召开中共党政军科级以上干部会议(史称“牙叉会议”),统一思想,作出做好自卫反击战准备的决定粉碎国民党四十六军挑起内战、进剿解放区、消灭琼崖主力的阴谋。

  1944年4月和8月,先后收到中共中央关于琼崖独立纵队北撤山东的指示和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关于琼崖独立纵队南撤越南的指示,从琼崖斗争实际出发,致电中共中央,提出继续坚持琼崖斗争的建议,获得中共中央的批准。率领部队挺进五指山区建立中心革命根据地。1947年5月,主持召开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改为中共琼崖区委员会,当选为区委员会书记。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将“广东省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9月到1949年7月,领导琼崖纵队相继发动秋、春、夏三大军事攻势,取得歼敌3000余人的辉煌胜利。1949年九十月间,先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广东军区第三副政治委员。1949年底到1950年5月,领导琼崖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有力地接应和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渡海兵团登陆作战,解放海南岛

  冯白驹在艰难的环境中领导海南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被周恩来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1955年他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国务院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当年同时拥有3个一级勋章的人,包括十大元帅在内,全国只有51人。


Copyright ©2007-2016 - 中共海口市琼山区委组织部 琼ICP备12000732号
qsdjxh@163.com